這幾天花蓮的天氣都是早上出太陽,下午變天,偶而下雨,
因此決定將重要的行程都改在早上。
今天的行程早上砂卡礑步道 ,下午三棧溪-慈濟精舍 – 七星潭。
砂卡礑步道
原名「神秘谷步道」,於民國90年改回泰雅族慣稱的「sgadan」,
意為「臼齒」;
砂卡礑步道沿砂卡礑溪北行,沿途鬱閉陰涼,動植物資源豐富,
尤其大理岩褶皺變化彷彿石刻壁畫,峽谷景觀及水石之美引人入勝。
步道修築於峭壁之上,仰望可見峽谷之峻,俯視可見水與石的依戀,
加上風聲、鳥叫、蟬鳴及偶而傳來台灣獼猴的呼嘯聲,
真可謂是大自然的交響樂章。
2010 3-5年級歐托麥環島趴趴GO團隊聲勢浩大
沿著旋轉樓梯而下
步道的歷史:
砂卡礑步道是日據時期日本人所建,當時興建此步道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早在1940年,日本政府在太魯閣附近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附近興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行經砂卡礑溪谷上方,便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砂量大,因此便在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引砂卡礑溪水至發電廠,主要目的是為清洗發電機。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興建及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
步道長度: 4500M;
入口 1080M 大型觀景平台(水濱教室)
500M 斯維奇(五間屋) 800M 大水管 1020M 攔砂壩
1100M柏拉耀(三間屋)步行來回約2-4小時.
攔砂壩 -柏拉耀(三間屋)間景色普通考量時間因素後決定放棄.
砂卡礑溪是立霧溪入海前最後的支流,從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水緩緩注入立霧溪中。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砂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同時明顯可觀察到會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壘石,這也是因為砂卡礑溪較短,岩石崩落後尚未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還沒能形成較小的卵石和細砂所致。
砂卡礑溪切山成谷,形成陡峻的峽谷地形,
溪床上盡是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其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
碧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
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
岩石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
任人欣賞想像。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由於景色優美,生態豐富,
便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安全設施、
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砂卡礑 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
步道全線亦設置十餘座大小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
還有幾處親水小徑可以直下溪谷,讓肌膚親潤沁涼的溪水,
聆聽自然美妙的樂音。
資料來源: 花蓮縣觀光資訊網
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魚、蝦、蟹、
水生昆蟲及蛙類是溪中的主角;
走了一個早上太辛苦了,带大家去吃太監雞補一補。
阿翅仔兄真貼心,幫大家夾菜.
不愧是背包客,菜都掃的光光的。
寫旅遊日誌,只是想和朋友分享,如有文章.圖片
誤用或錯誤請留言告知,以便更正, 謝謝!!
待 續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