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散落在福建省各處.總共有數千棟大小.形狀不一的土樓.但最多人去的土樓一般是南靖或永定



先來到福建漳州好幾天的小珍,負起這次土樓之旅的籌畫任務。她找了一家旅行社規劃3天2夜的土樓行程,報價650人民幣。徵詢團員意見後大家都同意,沒想到後來有團員和住宿服務員閒聊,得知有南靖土樓一日遊的行程報價,一個人才120元,詢問我是否可更改行程。急忙再CALL小珍,結果她說已經付訂金給旅行社了,只好作罷.



廈門到南靖土樓約3個小時行程,旅行社一早就來接我們。今天我的身體情況很糟,因發燒全身痠痛一路昏沉沉的來到漳州。先將大行李寄放在小珍弟弟家,然後驅車前往南靖土樓。



       車程約3小時,來到南靖土樓售票處買票.





            一臉疲憊的樣子,實在很累了.








    接下來旅行社安排在水雲間飯店享用土樓風味餐.








   土樓群主要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一座橢圓樓組成,


   分別是步雲樓、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文昌樓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由一座方樓、三座圓樓和一座橢圓形樓組成,被人們戲稱為「四菜一湯」。距今六百多年前黃百三郎從福建省永定縣搬遷來到這裡,看到此處依山傍水環境非常好,便決定留下來.


 




倚山偎翠,方圓錯落,似古堡巍峨蒼樸,如現代體育館氣勢恢弘,


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像從天而降的“飛碟”.



一度美國衛星空照,還以為這是一個飛彈發射基地.呵呵.




接著沿著參觀步道下山到土樓.本來想放棄,但導遊說不走回頭路,


只好打起精神跟上了.





田螺坑土樓群橫空疊陳,巍峨聳立,莊嚴肅穆,如果有陽光更


顯得一派金碧輝煌。因此有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之美稱.



            多了一位新團員潔玲.



第一站和昌樓:


和昌樓1354年建成時為方形土樓,在1936年被燒毀後


1953年原地重建,而改建為圓形土樓。




土樓均為3層土木結構,內通廊式,第一層為廚房,第二層大多為穀倉,


第三層為臥室。房間以泥磚隔墻。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土樓,一進門迎賓的景象竟然是如此.





   廣場裡還曬著藥材,門票還收110元實在有點超過.



    各樓內到處是攤位,景色變得商業氣息濃郁.






土牆下的石牆腳(為了防止水的毛細作用破壞夯土牆的強度.所以牆角


是由石頭堆起.且石牆腳深入地下一公尺.亦能防止敵人挖洞入內).





步雲樓建於1662年-1672年,土樓內的天井節節上升,因而取其平步青雲之意。



                 中間的天井透進充足的陽光.





文昌樓,是座橢圓形土樓,是南靖縣內唯一,也是福建土樓申報世界遺產中唯一的橢圓形土樓。此樓之所以建造為橢圓形,是為了紀念先人以養鴨為生,因為鴨蛋是橢圓形的,再加上人丁越來越旺盛,圓形已經不敷使用,而建造為橢圓形。






 











振昌樓建於1930年,取其「振作精神,繁榮昌盛」之意,一般土樓的大廳與大門多在同一軸線上,但此樓卻非如此,大廳在門的右邊,是體現「財不露白之意」。且由於此樓地勢較高,因此樓內並沒有建造水井,而是建於大門外。


 


















裕昌樓東倒西歪屹立600年:裕昌樓是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建於元末明初,以「斜而不倒」聞名,從落成至今一直保持這個姿勢長達600年不變,所以又叫「東倒西歪樓」,年代較義大利比薩斜塔晚10幾年。



圓形的裕昌樓是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建於元末明初(約1368年),


為劉、羅、張、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整座樓分為間數不等的五大卦


,每卦設一部樓梯,每個家族各居一卦。六百多年來繁衍生息,人才輩出


,有明清的進士,更有現代的大學教授,至今還有一百多人住在樓裏.



柱子看起來歪歪斜斜,但建築專家來測量過好幾次,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頂部的木柱卻是保持在同一條軸線上的,因此裕昌樓的斜,是局部結構的歪斜,整棟樓的受力是平均的,這符合力學原理.






「是什麼原因,當初要這樣蓋」?聽說「建築師傅蓋到二樓的時候生病了,


徒弟接手後,想顯示功力比師傅強,於是打定主意要蓋點不一樣的,東倒


西歪樓就這樣產生了。」









裕昌樓樓內天井中心建有單層圓形祖堂,祖堂前面天井用卵石鋪成大圓圈,


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土樓窗戶只開在上層(敵人無法從低層的窗戶入內).


 


            難得看到我如此無精打采,真的累壞了.







張氏家廟德遠堂位於塔下村塔下村東面山坡上,祠堂前有一口


半圓形的風水池,池前兩側矗立著好多根石龍旗杆。







在客家人的家廟宗祠或墳墓前常可見到這樣的石龍旗杆。按照族規,


中舉人或進士以上的鄉賢可在祠堂前樹石龍旗杆,張氏家廟前的石龍


旗杆就有14支立於清乾隆至光緒年間。



石龍旗杆杆身刻鑿有姓名、功名、年代和主要事蹟。旗杆頂端飾物


也有不同圖案,文官多雕毛筆鋒貌,武官則刻石獅子。




如柱頂上是為毛筆的樣子就代表這個人中了科舉.如為槍戟則是中了


武舉.柱上還有刻字.內容就是哪年誰中了科舉等等事蹟.




 



張氏家廟始建於明朝末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


現在的建築看起來是用紅磚造的。





   牆上懸掛著進士跟他的兩位夫人的畫像。



山門槅扇旁的木刻有一個看起來很奇怪的木雕人物,看起來像穿著現代軍裝。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原來那竟是紅衛兵雕像。文化大革命時,為了避免家廟遭到破壞,族人連夜雕刻了男、女紅衛兵雕像,並在廳堂內掛上毛主席的頭像和語錄,才使家廟逃過一劫。



                      女紅衛兵雕像.













        塔下村像是一個寧靜的古老村莊.




          整個村子的中央有條小河.







                       夜宿古楓樹賓館.




土樓的特色名菜:梅菜扣肉、姜酒土雞(土鴨)湯、筍幹燒肉、釀豆腐、


 


撒尿牛丸。









 


寫旅遊日誌,只是想和朋友分享,如有文章.圖片


 


誤用或錯誤請留言告知,以便更正, 謝謝!!


 


   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rg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