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密列,仿佛一個“失憶”的老人沉睡了近千年,掩映在濃密的叢林中,
直到十九世紀才被人們從密林中找回。

中午在高部斯濱用餐,然後稍事休息後,就趕往吳哥窟古蹟中最遠的崩密列。
由於路途遠,古蹟沒有維護,且要另收門票,所以大部分的旅行團是不會安排
這個景點的。

高部斯濱景區用餐最便宜的炒飯都要5美元.(住宿旁的妹妹餐廳1.25美元)

崩密列的門票是不包含在吳哥窟套票裡的。門票:5美金一人,司機不用錢。

崩密列(Beng Mealea)是距離吳哥城約63公里的一座巨型寺院,
離暹粒市很遠,是吳哥眾多古跡中最遠、最難去的地方。但又是
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迎面歡迎的就是吳哥窟著名的九頭蛇.


崩密列是一座建於西元十二世紀蘇利耶跋摩二世朝代的印度教寺廟,
供奉的是濕婆神。但從它的一些浮雕中,又能看到佛教對它的一些影響。
說它是吳哥古跡中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因為它至今依然保持著吳哥被
發現前的“原生態”。
曾經風光一時的城門,經不起歲月摧殘,已經崩裂成一堆碎石.





到處可看到嬉戲,向遊客討糖吃的小朋友.

沿著景區唯一人工興建的木造棧道而上.



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寺,如今早已面目全非.

斷壁殘垣中的古樹卻綠意昂然,成了強烈反比.


樹木的生命力令人欽佩又敬畏.

古寺如今已面目全非,化身成一堆堆的斷壁殘垣.

回首當年 小珍 妳可知腳下曾經盛極一時........

EVA 的思緒已經穿過時光隧道,回到當年的吳哥王朝.




崩密列破壞得如此嚴重,除了大自然的威力,也和赤柬時期的內戰
有很大關係。維修更是無從入手,大樹根充滿了縫隙,形成共生關係,
如果把大樹拔除,剩餘的建築也會全塌了

孤寂冷峻的墨綠色苔蘚
纏繞攀爬的灰白色樹根

搖搖欲墜的橫樑立柱

透過枝葉灑落在亂石堆上的斑駁光陰,
處處顯示出與世隔絕的荒涼.
又處處彌漫著陰冷的神秘氣氛。

只有那殘損的浮雕和雕像,才留存著它昔日的芳華與身影。

只有那不時會跳出來,出現在畫面上的小孩,才能證明這時光不是虛幻的.
崩密列從遊客的角度上來講,除了景色,與其他吳哥窟景點最大的區別,
就是寧靜,即使這裡也會有些遊客,但是,那份藏在地底下,隱藏於森中
的神秘的氣息,仍然彌漫在空氣中,讓人感覺到發自心靈的寧靜……

扶梯而上妳是否有深深的感觸.....

是沮喪?
是震憾?

還是悲傷?

還是以上皆是?




如果說吳哥是柬埔寨一部不朽史詩的話,那麼崩密列就像是這部
古老史詩中的一幕“悲劇”,正因為它今天的滿目蒼涼,才更讓人
感慨它昔日的輝煌,正因為它沉寂了千年,才更讓人感到無比的震撼。
揮別了沉睡在殘垣斷壁中的崩密列後,我們來到了
羅洛士遺址群(Roluos)。
在吳哥寺古蹟群的東南方,有一處常被忽略的重要景點
「羅洛士遺址群」,它的年代比吳哥寺和女皇宮更早,是吳哥王朝
開國後,第一座穩定、長期經營的首都「訶裡訶洛耶」的遺跡。

「羅洛士遺址群」簡介
羅洛士遺址群( Roluos Group),被人稱為高棉藝術的開端之地,
西元802年,加亞華爾曼二世結束了柬埔寨分裂的局面,在羅洛士地區
登基為王,而他為了將王權神格化,以維持柬埔寨統一,於是建廟舉行
祭典,是為現今的羅洛士遺址群。

羅洛士群:主要有羅萊寺(Lolei)、比列科寺也叫神牛寺( Preah Ko)、
巴公寺(Bakong)。這裡是吳哥王朝遷都吳哥地區之前的都城,建於8世紀。
羅洛士群位於暹粒市的東面,而吳哥古跡在暹粒市的北面。

神牛寺
神牛寺是為了祭祀因陀羅跋摩一世的先人而建的,座向朝東,共有六座塔,
呈二列並排,一列三座。前排的三座比較大,又以中間那座最大,祭祀的是
闍耶跋摩二世及其守護神拜裡迷蘇剌(濕婆神的封號之一);前排北邊的
塔祭祀的是留陀羅跋摩國王及其守護神留陀羅史跋摩,他是因陀羅跋摩一世
的外祖父;前排南邊的塔則是祭祀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父親,毗梨基婆因陀羅跋摩
及其守護神毗梨基婆因陀羅史跋摩。這三個王的守護神其實都是濕婆,只是使用
不同的封號而已。

走進比列科寺,可以發現三座神牛的遺跡,這是因為供奉的濕婆神,
祂的座騎就是牛,這裡又被稱作「神牛寺」。

神牛寺,供奉的神牛叫“難底”
神牛是婆羅門教中濕婆神的坐騎.

神牛寺是磚砌結構的,是羅洛士群中最古老的寺院。

門楣天神從浪花中躍出雕刻是吳哥現存遺跡中公認最活潑大膽的,
在藝術史中被特別指出為「神牛寺風格」。




神牛寺的建築主要在祭祀祖先,一共有五座塔廟,前排中座最高者獻給
吳哥帝國開國的闍耶跋摩二世。北座(右座)前排獻給其外祖父,南座
(左座)前排獻給其父親,而北座及南座後方各有一小型塔廟,則分別
是為了獻給其前座的妻子,也就是他
的外祖母及母親。
「跋摩」在梵語中就是「守護者」的意思,國王的謚號就是在名字前面
加上自己的守護神的名字。
今天的最後一站
巴公寺
巴公寺(Bakong) 建于9世紀末,羅洛士群裡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寺廟,
它曾經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廟宇。是第一座以須彌山為宇宙中心概念
的寺廟建築,主要建築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錐狀塔,塔中祭奉著濕婆神
(Shiva),寺廟範圍內另有 22 個小型塔。塔底下四層所代表的分別是
七頭蛇王 (Naga)、金翅鳥王 (Garuda)、羅剎 (Rakshasas)、和夜叉
(Yakshas)的領域。而最上層則是國王的居所。

巴公寺是因陀羅拔摩一世所建造。這座寺廟建造的目的是為了供奉
印度教的神靈。因為當時印度教已經東傳到了真臘王朝,這做巴孔寺
就是用來彰顯印度教須彌山的建築。由此可見,當時印度教已經是
真臘王朝之中的國教。












巴公寺模仿印度教須彌山概念的建築,由砂岩所建,共有五層逐漸向上
縮小的平臺,底層長67M、寬65M,最上一層長寬各為20M和18M,頂層平臺
中央建有一座高15公尺的高塔,象徵群仙居住的崑崙須彌山,寬廣的護城
河則代表四海。

巴公寺也是觀賞日落的好地點。


小小年紀就要幫忙家裡販賣東西,台灣的小孩該惜福啊.


Lolei(羅雷寺)正在修復中,所已取消此點行程。
寫旅遊日誌,只是想和朋友分享,如有文章.圖片
誤用或錯誤請留言告知,以便更正, 謝謝!!
待 續 …………
留言列表

